飞联轴承渠道网
在“科技专家”、全国轴承行业“科技带头人”王冰(如图,林景全摄)的办公室里,还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。融洽的办公氛围,使王冰与她的科研团队更像是密切合作的“战友”。
 
2015年4月,王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,是我省新时期创新型劳动者的杰出代表。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,王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馈这份厚爱:继续带领团队潜心研究轴承核心技术,不断突破“精度限制”,打破国外对我国在顶尖轴承技术方面的封锁。
 
迎难而上率公司成功转型
 
1982年,王冰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,到洛阳国家级轴承技术研究所工作。当时,该研究所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实验设施,王冰所在的团队研制出的姿控动量轮随“风云一号”第二颗星升空入轨,并在电子计算机软损坏情况发挥关键作用,成功挽救失控卫星,因此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 
1990年,顺应地方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,王冰与丈夫一同南下,双双调入中山市轴承总厂。“从重工业地区到南方小城市,从研究所一下进了企业车间,感觉落差很大。”王冰说,初识中山,她唯一的感觉就是这城市“小”,那时正快速发展的市轴承总厂生产的产品,主要供应给国内的农机、电风扇、拖拉机等行业的普通轴承产品,在技术上迫切需要提升。
 
1999年,中山市轴承总厂转制,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(下称“盈科”)应运而生。企业转制初期,面对员工的迷茫无助和旁观者怀疑、观望甚至“最多撑半年……”的断言,担任技术部长的王冰未轻易放弃,她带领技术人员打破传统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,成功将成组技术引入开发体系,将原有10多种为风扇及农机器具配套的大路货轴承,迅速被百余种高附加值集成化、个性化多功能新型轴承组件取代,产品精度同步提升1至2级。适销对路产品顺利进入欧美市场,首年订单超过200万美元,为公司带来了希望,同时为轴承行业解决多品种、小批量轴承开发和生产管理“老大难”问题闯出了新路。
 
掌握核心技术订单不断
 
在王冰的带领下,中山盈科技术团队潜心研究20年,研究成果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,在实现机械部件结构简单、运转可靠、易于维护及更具经济性方面迅速得到客户认可,成功配套高端机械设备和数控主机,并借此成为瑞士Schindler、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多家全球知名机械企业OEM供应商及国内重点数控装备指定配套企业,新产品累计销售超过2亿元。
 
“这些年,看着我们做出来的产品越来越精细、客户的群体越来越高端、团队的素质越来越强,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。”据王冰介绍,如今的盈科已经具备生产全球最高端轴承产品的能力,让不少业内人士刮目相看。
 
在王冰的带领与努力下,盈科的技术团队20人次参与了1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,10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,多名技术骨干当选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专业委员,成为企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。近两年,盈科先后有两人晋升教授级高工,两人晋升高级工程师。
 
王冰先后被评为“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冷加工技术专家”、“中国轴承工业科技专家”,并兼任“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”,掌握住了行业内的核心技术,有国外客户甚至主动向其他人推荐:“到中国想买到好轴承就找王冰。”
 
创新已成为一种习惯

王冰深谙创新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:“不管外部环境怎么样,不创新就没有出路。”可以说,王冰所带领的团队并未被动迎合中山市大力推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、大浪潮,而是主动“加油”,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换代、技术改革创新。“现在,只要一段时间没有推出新产品或是新工艺,就有员工跑来问,最近怎么没有新东西了。大家真的是热爱这个行业,把它当成一份事业在做,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。”
事实上,正是由于坚持技术创新,盈科才有了今天的行业地位。“在金融危机的时候,国内轴承行业的大生产环境很不好,业绩连年下滑,特别是2012年,全行业整体下滑,但我们企业是全国仅有的三到五家正增长的企业。”王冰表示。
 
“不少国外的企业来我们公司考察,他们对我们的技术绝对放心,但就怕我们的产量跟不上他们的需求。现在,我们都只能挑着订单来做,不是什么样的单都会接。”她迫切希望在火炬开发区能有一块新的场地,给企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,也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。
 
“现在广东在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,我感觉我们公司和行业发展的春天来了!”王冰笑着说。xinQQ图片20150417105214.jpg

上一篇:周宇秘书长与河北敬业集团交流轴承钢发展前景

下一篇:我国铸造铝相关项目发展顺利